三年前的5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同仁的国画《秋雨绵绵》,从68个国家1600多位艺术家的8400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为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展出的217幅美术精品之一。如果说他那时的画作是作为中国画传统技法的代表而入选的话,那么三年后的今天,笔者在他画室看到的巨幅人物速写《山民》,则是另具一种气派的全新创作了。《山民》几乎占了一面墙,以磅礴的气势抓人,它融入版画、铁画、硬软笔技法,去掉色调,以线绘神,冷峻而凝重。短短三年,从《秋雨绵绵》到《山民》,同为国画,同出一手,却风格迥异。两相参看,一股强烈的创新冲击波扑面而来。
王同仁,1937年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的黄河之滨,美术生涯是从11岁母亲去世,他画窗花去卖以补家用开始的。不久经裴元生推荐师从黄胄、吕思百,从此功力渐长。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又在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蒋兆和等一代大师的教诲下不断进取—1959年创作的《渔民苦》,虽有着“收租院”式的感染力,但毕竟沿袭着蒋兆和《流民图》的画风;尔后问世的长卷《百牛图》,则因与黄胄的《百驴图》呈双星相映之势,而被李苦禅誉为“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之空白”。1966年创作的《东方红》能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多少还带有那个时代的特有色彩;尔后创作的《递香》、《春正浓》、《秋牧》能分别被丹麦安徒生博物馆和美国新奥尔良艺术博物馆收藏,则更多地得益于对生命的领悟、对历史的感知,以及产生于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艺术语言融合中的返璞归真的力度了。
“窗花”、《渔民苦》、《百牛图》、《东方红》、《秋雨绵绵》、《秋牧》、《山民》……它所显示的,既是一段创作历程的轨迹,更是一种创作倾向的轨迹,王同仁可谓一步一个足印、一步一重天,循序观来,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冲击力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流脉多变,惟有艺术源不变,那就是生活。王同仁有着西北人的淳朴与勤奋,尤对大西北的黄土地深情厚爱,他曾无数次背负画具跋涉于黄土高原、徜徉于草原戈壁,体验农民牧人的生活,捕捉丰富多姿的形象,这便是他锐意创新的原动力。
45年的学习、45年的思考、45年的探索,已届55岁的王同仁怎样认识今天的中国画呢?一位外国友人问他:“是你们历史上的艺术水平高,还是你们现在的艺术水平高?”他说:“流传下来的是经由历史筛选过的,现在的则是发展中的,好与不好,只能留待未来回答。”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